一级
指标 |
二级
指标 |
评价标准 |
分值
(M1) |
评价等级(K1) |
A
1.0 |
B
0.8 |
C
0.6 |
D
0.4 |
课
程
建
设
方
案
6
分 |
1-1
指导思想与定位 |
符合教学研究性大学课程的地位、培养目标、授课对象的实际。 |
3分 |
|
|
|
|
2
建设目标与思路 |
课程建设目标明确、思路清晰、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。 |
3分 |
|
|
|
|
教
学
队
伍
18
分 |
2—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|
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修养好,学术水平高,教学能力强,经验丰富,教学特色鲜明,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和科研活动 |
6分 |
|
|
|
|
2—2
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|
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、团结协作精神好;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,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;有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和措施;青年教师能做到教学、科研相结合。 |
4分 |
|
|
|
|
2—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|
教学思想活跃,教学改革有创意;教研活动能为教学改革服务,成效显著,受过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;发表过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。 |
8分 |
|
|
|
|
教
学
内
容
20
分 |
3-1
课程内容设计 |
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基础性知识,信息量大;课程设计能及时把教学改革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,重视学生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的培养;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关系处理得当;课程内容适合科学发展和专业需要,课程体系合理、科学,具有先进性。 |
14分 |
|
|
|
|
3—2
实践教学 |
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;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成效。能开出综合性、设计性实验等。学生科研论文能反映实践教学成果。 |
6分 |
|
|
|
|
教
学
条
件
16
分 |
4—1
教材及相关资料 |
使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、省部级优秀教材或获得省、校级奖的高水平自编教材;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;实验教材能满足教学需要。 |
4分 |
|
|
|
|
4—2
实践
教学
条件 |
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;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,且效果明显;具有高水平的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。实验开出率100%,学生参与性强、效果好。 |
6分 |
|
|
|
|
4—3
网络
教学
环境 |
有网络教学资源,运行状况较好;选编、制作的系列软件资源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,在教学中确实能发挥作用。 |
6分 |
|
|
|
|
教
学
方
法
与
手
段
16
分 |
5—1
教学
方法 |
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;问题呈现方式合理,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,激发学生的潜能;注重理论联系实际;实施科学、合理的考试方法,考题科学、合理、严格,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。 |
1 O分 |
|
|
|
|
5~2
教学
手段 |
能结合课程改革恰当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,并在精简授课学时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,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。 |
6分 |
|
|
|
|
教
学
效
果
18
分 |
6一l
同行
评价 |
校内外同行评价和社会声誉良好(根据申报材料)。 |
6分 |
|
|
|
|
6—2
学生
评教 |
学生学到了基本知识,80%学生的作业、实验报告、课程设计的质量较高,学生分析、解决问题能力、创新实践能力增强。多数学生评价结果优良(根据学生反映和测评数据综合评定)。 |
6分 |
|
|
|
|
6—3
课堂教学观察 |
仪态端庄、声音清晰、富有教学激情;课堂教学气氛活跃,学生参与程度高,师生互动效果明显。 |
6分 |
|
|
|
|
课程
特色
6分 |
独特而有成效的教学风格,课程建设成果具有示范作用和影响。 |
6分 |
|
|
|
|
总 分 |
100分 |
|
|
|
|